十面埋伏之類的成語
『壹』 誰能列幾個關於軍事的,含數字的成語,比如四面楚歌,十面埋伏,越多越好
勇冠三軍,背水一戰,決一死戰,八面受敵
『貳』 十面埋伏是成語
[shí
miàn
mái
fú]
十面埋伏(成語)
十面埋伏,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(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)。
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。
『叄』 十面埋伏的成語故事
【成語】: 十面埋伏
【拼音】: shí miàn mái fú
【解釋】: 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。專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。
【成屬語故事】:
秦朝末年,韓信屬於楚軍的行列,曾經多次參加戰爭,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。後來楚軍由項羽指揮,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,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。韓信本來就不是什麼出名人物,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,等了很長一段時間,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,最後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。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,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,然後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。
韓信做了大將後,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,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,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,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,漢王無奈只好答應,韓信率軍三十萬攻佔了蘇北,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,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採用了步步為營、的戰術,終於打敗了項羽的楚軍。
『肆』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
1.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:
公元前202年10月,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,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。追到陽夏的南邊,劉邦下令暫停追擊,派出使者與韓信、彭越等人聯絡,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,並把臨淄、大梁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。果然,使者紛紛回報,諸侯即將發兵。不久,各路諸侯出兵,攻擊項羽軍隊,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,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;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,擔任主攻;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,切斷項羽南逃之路。項羽軍隊不斷收縮,退至垓下(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),中了韓信的「十面埋伏」。諸侯軍隊蜂擁而至,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。
漢軍「十面埋伏」,形如天網,楚軍固守垓下,勢如鳥雀。此刻,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;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。 垓下戰場,殺聲震天。兩軍拚搏,你死我活。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。
2、解釋: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。
3、近義詞:四面楚歌。
4、用法:作謂語、定語。
『伍』 十面埋伏的成語意思
十面埋伏
十面埋伏,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(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)。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。
楚漢相爭時期,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,先後活捉魏王豹、趙王歇、燕王臧荼、齊王田廣。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,把項羽圍困在垓下(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),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,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,取得決定性的勝利。
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。
公元前202年10月,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,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。追到陽夏的南邊,劉邦下令暫停追擊,派出使者與韓信、彭越等人聯絡,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,並把臨淄、大梁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。果然,使者紛紛回報,諸侯即將發兵。不久,各路諸侯出兵,攻擊項羽軍隊,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,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;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,擔任主攻;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,切斷項羽南逃之路。項羽軍隊不斷收縮,退至垓下(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),中了韓信的「十面埋伏」。諸侯軍隊蜂擁而至,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。
漢軍「十面埋伏」,形如天網,楚軍固守垓下,勢如鳥雀。此刻,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;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。 垓下戰場,殺聲震天。兩軍拚搏,你死我活。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。
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,一天夜裡,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。楚軍聽了,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。項羽大驚曰:「漢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」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,深夜在軍帳里喝酒。他—面喝酒、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,歌曰: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!騅不逝兮可奈何?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,歌曰:「漢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聲。大王意氣盡,賤妾何聊生!」唱罷,拔劍自刎而死。項羽見大勢已去,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。第二天天亮,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.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。
項羽渡過淮河,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。項羽到陰陵(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),迷了路,陷進湖沼地帶,被漢軍追及。項羽領兵且戰且退,退至烏江(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),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。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。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:「江東雖小,地方千里,眾數十萬人,亦足王也。願大王急渡。今獨臣有船,漢軍至,無以渡。」項羽說:「天之亡我,我何渡為!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?縱彼不言,籍獨不愧於心乎?」接著對亭長說:「吾知公長者。吾騎此馬五歲,所當無敵,嘗一日行千里,不忍殺之,以賜公。」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,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,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。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。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,說:「若非吾故人乎?」呂馬童面向項羽,指項羽給王翳看,說道:「此項王也。」項羽便說道:「吾聞漢購我頭千金,邑萬戶,吾為若德。」說完就自刎而死了。
有的學者認為,「十面埋伏」發生在徐州的九里山。因為《水滸傳》中分明寫著:「九里山前擺戰場,牧童拾得舊刀槍。順風吹動烏江水,好似虞姬別霸王」。所以時至今日,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「九里山」為漢兵「十面埋伏」的戰場。在「九里山」的山上,曾經有「磨旗石」,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、指揮軍隊的地方。在「九里山」的山下,有村名「八里屯」,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。而徐州的城東,有一座子房山,相傳,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,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,瓦解了楚軍鬥志。
『陸』 與十面埋伏有關的成語
【四面楚歌】
成語解釋:比喻陷入四面受敵、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成語舉例:在這四專面楚歌里,憑你怎樣伶牙俐齒屬,也只得服從了。(朱自清《航船中的文明》)
常用程度:常用
感情色彩:貶義詞
語法用法:作定語;含貶義
成語結構:偏正式
產生年代:古代
成語正音:楚,不能讀作「cǔ」。
成語辨形:楚,不能寫作「觸」。
成語辨析:見「腹背受敵」。
成語謎面:烏江岸上困霸王
歇後語:九里山前擺戰場;烏江岸上困霸王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