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戰爭的成語
① 關於抗日戰爭的成語
1、戰無不勝
【拼音】: zhàn wú bù shèng
【解釋】: 形容強大無比,可以戰勝一切。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【出處】: 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,身且死,爵且後歸,猶為蛇足也。」白話譯文:打了很多勝戰的人,卻不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,最後死了,就算得到了爵位,也不過是畫蛇添足而已了。
【舉例造句】: 自先王以來,楚兵戰無不勝。
2、攻無不克
【拼音】: gōng wú bù kè
【解釋】: 克:攻下。沒有攻佔不下來的。形容力量無比強大。
【出處】: 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,攻未嘗不取,所當未嘗不破也。」白話譯文:別人攻打你,能克服別人。去攻打別人,一定會勝利。
【舉例造句】: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克,戰無不勝,所向披靡。
3、 百戰百勝
【拼音】: bǎi zhàn bǎi shèng
【解釋】: 每戰必勝。形容所向無敵。
【出處】: 《孫子·謀攻》:「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。」白話譯文:不用戰爭的手段而讓敵人臣服,才是好中最好的辦法。
【舉例造句】: 項籍唯不能忍,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。
4、百戰不殆
【拼音】: bǎi zhàn bù dài
【解釋】: 經歷許多次戰役,都沒有遭到危險。形容善於用兵。
【出處】: 《孫子·謀攻》:「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。」白話譯文:在軍事紛爭中,既了解敵人,又了解自己,百戰都不會失敗。
【舉例造句】: 自古名將料敵制勝,訓練士兵,故可使赴湯蹈火,百戰不殆。
5、所向披靡
【拼音】: suǒ xiàng pī mǐ
【解釋】: 所向:指力所到達的地方;披靡:潰敗。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,一切障礙全被掃除。
【出處】: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「於是項王大呼馳下,漢軍皆披靡。」白話譯文: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,漢軍都潰敗逃散。
【舉例造句】: 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、戰無不勝。
② 關於戰爭的成語
潰不成軍、一敗如水、人仰馬翻、頭破血流、丟盔棄甲
一、潰不成軍 [ kuì bù chéng jūn ]
【解釋】:潰:潰敗,散亂。被打得七零八落,不成隊伍。形容慘敗。
【出自】:近代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八章:「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,抓住要害猛力一擊,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。」
二、一敗如水 [ yī bài rú shuǐ ]
【解釋】: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,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。
【出自】:近代 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:「當第一時期,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,蔣介石打傷了腳,坐飛機回廣東去了。」
三、人仰馬翻 [ rén yǎng mǎ fān ]
【解釋】: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。形容被打得慘敗。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,不可收拾。
【出自】: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一百十五回:「賈璉家下無人,請了王仁來在外幫著料理。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,也是病了。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。」
四、頭破血流 [ tóu pò xuè liú ]
【解釋】:頭打破了,血流滿面。多用來形容慘敗。
【出自】:明·吳承恩《西遊記》第四十四回:「照道士臉上一刮,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,皮開頸折腦漿傾。」
五、丟盔棄甲 [ diū kuī qì jiǎ ]
【解釋】:盔、甲:頭盔和鎧甲。跑得連盔甲都丟了。形容打敗仗後逃跑的狼狽相。
【出自】:戰國 孟子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,或百步而後止,或五十步而後止。」
【譯文】:戰鼓咚咚地一敲響,兩軍士兵的刀槍一接觸,丟盔卸甲,拖著兵器就逃跑,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後停下來,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後停下來
③ 有哪些關於戰爭的成語。
馬革裹屍、
四面楚歌、
草木皆兵、
圍魏救趙、
堅壁清野、
揭竿而起、
有勇無謀、
赤膊上陣、
全民皆兵、
用兵如神、
烏合之眾、
打草驚蛇
④ 關於戰爭的成語
兵荒馬亂】:荒、亂:指社會秩序不安定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。元·無名氏《梧桐葉》第四折:「那兵荒馬亂,定然遭驅被擄。」
【兵連禍結】:兵:戰爭;連:接連;結:相聯。戰爭接連不斷,帶來了無窮的災禍。《漢書·匈奴傳》:「雖有克獲之功,胡輒報之,兵連禍結,三十餘年。」
【倒載干戈】:倒:把鋒刃向里倒插著。載:陳設,放置。干戈:古代的兩種兵器,泛指武器。把武器倒著放起來,比喻沒有戰爭,天下太平。《禮記·樂記》:「倒載干戈,包之以虎皮……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。」
【放牛歸馬】: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。比喻戰爭結束,不再用兵。《書·武成》:「乃偃武修文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,示天下弗服。」
【烽火連年】:烽火: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。比喻戰火或戰爭。指戰火連年不斷。元·戴良《九靈山房集·二四·登大牢山》:「那堪回首東南地,烽火連年警報聞。」
【禍結兵連】:結:相聯;兵:戰爭;連:接連。戰爭接連不斷,帶來了無窮的災禍。《漢書·匈奴傳》:「雖有克獲之功,胡輒報之,兵連禍結,三十餘年。」
【風塵之變】:風塵:比喻戰亂。指戰爭的災亂。《晉書·陶璜傳》:「夫風塵之變,出於非常。」
【龍血玄黃】:比喻戰爭激烈,血流成河。《易·坤》:「龍戰於野,其血玄黃。」
【窮兵黷武】:窮:竭盡;黷:隨便,任意。隨意使用武力,不斷發動侵略戰爭。形容極其好戰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抗傳》:「而聽諸將徇名,窮兵黷武,動費萬計,士卒雕瘁,寇不為衰,見我已大病矣。」
【以戰去戰】:用戰爭消滅戰爭。《商君書·畫策》:「故以戰去戰,雖戰可也。」
【枕戈寢甲】:枕著戈、穿著鎧甲睡。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.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:「朕無拔亂之才,不能弘濟兆庶,自枕戈寢甲,十有二年,而四海未同。遺寇尚熾。」
【背城借一】:背:背向;借:憑借;一:一戰。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。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「請收合余燼,背城借一。」
【必不撓北】:撓北:敗北,作戰失敗。必定不會失敗。《呂氏春秋·忠廉》:「若此人也,有勢則必不自私矣;處官則必不為污矣;將眾則必不撓北矣。」
【必爭之地】: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。《周書·王悅傳》:「白馬要沖,是必爭之地。今城守寡弱,易可圖也。」
【兵不厭詐】:厭:嫌惡;詐:欺騙。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「臣聞之,繁禮君子,不厭忠信;戰陣之間,不厭詐偽。
【赤壁鏖兵】:鏖:激戰。漢獻帝建安十三年,曹操大軍伐吳,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,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。泛指激烈的戰斗。元·無名氏《兩軍師隔江鬥智》第一折:「叵耐劉備那廝,暗地奪取荊州,想他赤壁鏖戰,全仗我東吳力氣。
【沖鋒陷陣】:不顧一切,攻入敵人陳地。形容作戰勇猛。《北齊書·崔暹傳》:「沖鋒陷陣,大有其人。」
【蟲沙猿鶴】: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。也指死於戰亂的人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九一六引《抱朴子》:「周穆王南征,一軍盡化,君子為猿為鶴,小從為蟲為沙。
【出奇制勝】:出奇兵戰勝敵人。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。《孫子·勢篇》:「凡戰者,以正合,以奇勝。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河。」
【彈盡糧絕】:作戰中彈葯用完了,糧食也斷絕了。指無法繼續作戰的危險處境。宋·楊萬里《鈐轄趙公墓誌銘》:「公挺身與兵,屢捷。七年,糧盡援絕,勢不能復支,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。」
【烽鼓不息】:烽鼓:烽火與戰鼓;息:停止。比喻戰亂不止。南朝梁·沈約《齊故安陸昭王碑》:「晉宋迄今,有切民患;烽鼓相望,歲時不息。」
【風塵之變】:風塵:比喻戰亂。指戰爭的災亂。《晉書·陶璜傳》:「夫風塵之變,出於非常。」
【風檣陣馬】:風中的檣帆,陣上的戰馬。比喻氣勢雄壯,行動迅速。唐·杜牧《李賀詩序》:「風檣陣馬,不足為其勇也。」
【攻城野戰】:城:城池。攻打城池,野外作戰。《墨子·節用上》:「攻城野地死者,不可勝數。」
【攻守同盟】: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,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。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,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。清·曾樸《孽海花》第十八回:「可惜後來伊藤博文到津,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,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,我恐朝鮮將來有事,中、日兩國,必然難免爭端吧。」
【孤軍奮戰】:奮戰:盡全力地戰斗。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。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、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。《隋書·虞慶則傳》:「由是長儒孤軍奮戰,死者十八九。」
【鼓角齊鳴】:鼓:戰鼓。角:古代軍隊中的樂器,即號角。戰鼓響,號角鳴。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。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九回:「前面鼓角齊鳴,一彪軍出,放過馬謖,攔住張郃。」
【裹糧坐甲】:攜帶干糧,披甲而坐。形容全副武裝,准備迎戰。《左傳·文公十二年》:「十二月戊午,秦軍掩晉上軍。趙穿追之,不及。反,怒曰:『裹糧坐甲,固敵是求。敵至不擊,將何俟焉?』」
【裹屍馬革】:革:皮革。用馬皮包裹屍體。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。宋·陸游《隴頭水》:「男兒墜地誌四方,裹屍馬革固其常。」
【橫戈躍馬】:橫持戈矛,策馬騰躍。形容將士威風凜凜,准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。元·陳以仁《雁門關存孝打虎》:「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,嗔忿忿橫槍躍馬。」
【胡越之禍】: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,因此用「胡越之禍」來比喻戰禍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「是胡越起於轂下,而羌夷接軫也,豈不殆哉。」
【擐甲執兵】:擐:穿。兵:武器。身披鎧甲,手拿武器。指准備戰斗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「擐甲執兵,固即死也;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」
【濟河焚舟】:渡過了河,把般燒掉。比喻有進無退,決一死戰。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:「秦伯伐晉,濟河楚舟。」
【旌旗蔽日】:旌旗:旗幟的通稱,這里特指戰旗。戰旗遮住了日光。形容軍隊數量眾多,陣容雄壯整齊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一》:「於是楚王游於雲夢,結駟千乘,旌旗蔽日。」
【擂鼓鳴金】:金:指鑼。指戰場上擊鼓打鑼,以壯聲勢。元·無名氏《午時牌》第二折:「我今日傳了將令,則要您記的叮嚀:也不許搖旗吶喊,也不許擂鼓鳴金。」
【龍血玄黃】:比喻戰爭激烈,血流成河。《易·坤》:「龍戰於野,其血玄黃。」
【掠地攻城】:奪取地盤,攻戰城池。形容向敵方進攻。明·無名氏《精忠記·應詔》:「勤王報國應無憚,掠地攻城也畏難。」
【臨敵易將】:易:改變,變換。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。《隋書·李德林傳》:「且臨敵代將,自古所難,樂毅所以辭燕,趙括以之敗趙。」
【靴刀誓死】:指戰死沙場的決心。《舊唐書·李光弼傳》:「及是擊賊,常納短刀於靴中,有決死之志,城上面西拜舞,三軍感動。」
【只輪無反】:連戰車的一隻輪子都未能返回。比喻全軍覆沒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「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餚而擊之,匹馬只輪無反者。」
【縱橫捭闔】:縱橫:合縱連橫;捭闔:開合,戰國時策士游說的一種方法。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。漢·劉向《戰國策序》:「蘇秦為從,張儀為橫,橫則秦帝,從則楚王,所在國重,所去國輕。」《鬼穀子·捭闔》:「捭之者,開也,言也,陽也;闔之者,閉也,默也,陰也。」
【運籌帷幄】:籌:計謀、謀劃;帷幄:古代軍中帳幕。指擬定作戰策略。引申為籌劃、指揮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「夫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」
【止戈為武】: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,所以要能止戰,才是真正的武功。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,才是真正的武功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非爾所知也。夫文,止戈為武。」
【斬將搴旗】:搴:拔取。拔取敵旗,斬殺敵將。形容勇猛善戰。《吳子·料敵》:「然則一軍之中,必有虎賁之士,力輕抗鼎,足輕戎馬,搴旗斬將,必有能者。」
【轉戰千里】:形容連續作戰,經歷了很長的歷程。漢·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「轉斗千里,矢盡道窮。」《後漢書·吳漢傳》:「吾共諸君逾越險阻,轉戰千里,所在斬獲,遂深入敵地,至其城下。」
【背城一戰】:背:背向。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。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「請收合余燼,背城借一。」
【三戰三北】:北:敗逃。打三仗,敗三次。形容屢戰屢敗。《國語·吳語》:「吳師大北。越之左軍右軍,乃遂涉而從之,又大敗天沒。又郊敗之。三戰三北,乃至於吳。」
【陰疑陽戰】: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,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。《易·坤》:「陰疑於陽必戰。」
【鞍馬勞困】:指長途跋涉或戰斗中備嘗睏乏。元·關漢卿《竇娥冤》第四折:「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,皆因老夫年紀高大,鞍馬勞困之故
⑤ 關於戰爭的成語
如果不滿意,可以追問,還可以提供。
【金戈鐵甲】:比喻戰爭。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。同「金戈鐵馬」。
【金戈鐵馬】:戈閃耀著金光,馬配備了鐵甲。比喻戰爭。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。
【金戈鐵騎】:比喻戰爭。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。同「金戈鐵馬」。
【金革之聲】:金革:兵器和鎧甲。兵器與鎧甲相撞擊的聲音。指戰爭。
【久經沙場】:指長期經歷戰爭的考驗。
【來好息師】:招致和好,停止戰爭。
【連天峰火】:烽火: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,比喻戰火或戰爭。形容戰火燒遍各地。
【連天烽火】:烽火: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,比喻戰火或戰爭。形容戰火燒遍各地。
【流血浮丘】:流的備可以把山丘漂起來。比喻戰爭中死傷的人極多。
【龍血玄黃】:比喻戰爭激烈,血流成河。
【龍戰玄黃】:比喻戰爭激烈,血流成河。同「龍血玄黃」。
【龍戰魚駭】:比喻戰爭激烈。
【磨盾之暇】:暇:閑暇,餘暇。指在戰爭的餘暇。
【破斧缺斨】:斧、斨,泛指兵器。形容戰爭中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【啟羞興戎】:啟:開;戎:戰爭。因說話不謹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。
【勤兵黷武】:黷:輕率。濫用武力,肆意發動戰爭。形容極端好戰。
【輕動干戈】:輕:輕率;干戈:古代兵器。輕率地動武挑起戰爭。
【窮兵黷武】:窮:竭盡;黷:隨便,任意。隨意使用武力,不斷發動侵略戰爭。形容極其好戰。
【窮兵極武】:窮:竭盡;極:用盡。極力使用武力,不斷發動侵略戰爭。形容極其好戰。
【戎馬倥傯】: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。
【戎首元兇】:戎首:挑起戰爭的首犯;元兇:製造禍端的大頭目。指挑起戰爭的罪魁。
【散兵游勇】:勇:清代指戰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。原指沒有統帥的逃散士兵。現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。
【師老民困】:師:軍隊;老:疲憊。軍隊疲憊,百姓困苦。形容連年戰爭使兵疲民苦。
【矢石之難】:矢石:箭與石,作戰的武器。指在戰爭中受到矢石的襲擊。
【手中敗將】:在戰爭中被自己打敗或在競賽中輸給自己的人。
【首唱義兵】:唱:通「倡」,帶頭;兵:戰斗。首先發動正義的戰爭。
【訴諸武力】:訴:訴訟。武力:軍事力量。指用戰爭來解決沖突。
【息兵罷戰】:停止或結束戰爭。
【洗兵不用】:兵:兵器。洗凈兵器。收藏起來,不再使用。比喻停止戰爭。
【休兵罷戰】:休、罷:停止。停止或結束戰爭。
【休養生息】:休養:何處保養;生息:人口繁殖。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,減輕人民負擔,安定生活,恢復元氣。
【宿將舊卒】:指久經戰爭的將領和士兵。
【偃革倒戈】:指停息武備,不事戰爭。
【偃甲息兵】:甲: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。兵:兵器。停止戰爭。
【偃武櫜兵】:停息武備,不事戰爭。同「偃武息戈」。
【偃武息戈】:停息武備,不事戰爭。
【偃武休兵】:停息武備,不事戰爭。同「偃武息戈」。
【燕雀處帷幄】:比喻戰爭的時間很長,軍帳上都築起了鳥巢。
【以逸待勞】:逸:安閑;勞:疲勞。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,養精蓄銳,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。
【以逸制勞】:逸:安閑;勞:疲勞。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准備,養精蓄銳,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。
【以戰去戰】:用戰爭消滅戰爭。
【以戰去戰,以殺去殺】:去:消除。用戰爭去消滅戰爭,用嚴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。
【以戰養戰】: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繼續進行戰爭。
⑥ 10個關於戰爭的成語
1、【草木皆兵】、【圍魏救趙】、【運籌帷幄】、【退避三舍】、【如火如荼】
2、【馬革裹屍】、【勢如破竹】、【調虎離山】、【兵荒馬亂】、【枕戈待旦】
3、【赤膊上陣】、【窮兵黷武】、【百戰百勝】、【戰無不克】、【速戰速決】
4、【烏合之眾】、【屢戰屢敗】、【血戰到底】、【以戰養戰】、【短兵相接】
5、【打草驚蛇】、【各自為戰】、【孤軍奮戰】、【南征北戰】、【驍勇善戰】
6、【四面楚歌】、【勇冠三軍】、【浴血奮戰】、【紙上談兵】、【城下之盟】
7、【用兵如神】、【同仇敵愾】、【暗度陳倉】、【胡服騎射】、【炮火連天】
8、【有勇無謀】、【烽煙四起】、【步步為營】、【刀光劍影】、【槍林彈雨】
9、【全民皆兵】、【金戈鐵馬】、【血肉橫飛】、【硝煙彌漫】、【風聲鶴唳】
10、【聲東擊西】、【揭竿而起】、【堅壁清野】、【破釜沉舟】、【背水一戰】
11、【出奇制勝】、【兵戎相見】、【刀槍入庫】、【馬放南山】、【刀劍無眼】
12、【偃甲息兵】、【倒戈相向】、【上兵伐謀】、【窮兵黷武】、【腹背受敵】
13、【大獲全勝】、【遠交近攻】、【單槍匹馬】、【秣馬厲兵】、【招兵買馬】
14、【人仰馬翻】、【汗馬功勞】、【戰火紛飛】、【千軍萬馬】、【沖鋒陷陣】
⑦ 與戰爭有關的成語
【白骨露野】:露:暴露。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。形容戰爭或災難所贊成的悲劇景象。
【兵戈搶攘】:兵戈:武器,指戰爭;搶攘:紛亂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。
【兵戈擾攘】:兵戈:武器,指戰爭;擾攘:紛亂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秩序的動盪混亂。
【兵革互興】:兵革:兵器衣甲,比喻戰爭;興:發起,發動。互相發動戰爭,戰亂相繼發生。形容時局不安定,戰亂頻繁。
【兵革之禍】:兵革:兵器戰甲,引申為戰爭。指發生戰爭。
【兵荒馬亂】:荒、亂:指社會秩序不安定。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。
【兵慌馬亂】: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。
【兵連禍結】:兵:戰爭;連:接連;結:相聯。戰爭接連不斷,帶來了無窮的災禍。
【兵連禍深】:兵:指戰爭。戰爭連年不斷,災禍持續相結。
【兵拏禍結】:戰爭、災禍連續不斷。同「兵連禍結」。
【兵戎相見】:兵戎:武器。以武力相見。指用戰爭解決問題。
【兵猶火也,不戢自焚】:戢:停止。戰爭就象玩火,不在適當情況下及時止息,就會把自己燒掉。
【赤地千里】:赤:空。形容天災或戰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。
【楚河漢界】:楚(項羽)、漢(劉邦)相爭時,雙方對峙的河界。後來中國象棋盤的雙方分界處寫有「楚河漢界」。也比喻一般戰爭的前線。也作「楚界漢河」。
【楚界漢河】:楚、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之間的地界與河流。後常比喻戰爭的前線。
【春秋無義戰】: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。也泛指非正義戰爭。
【大動干戈】:干戈:古代的兩種武器。大規模地進行戰爭。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。
【刀痕箭瘢】:刀砍箭擊的傷口治癒後留下的疤痕。形容戰爭留下的創傷。
【刀槍入庫】:沒有戰爭,不用武備;和平麻痹,解除武裝,不作戒備。
【倒載干戈】:倒:把鋒刃向里倒插著;載:陳設,放置;干戈:古代的兩種兵器,泛指武器。把武器倒著放起來,比喻沒有戰爭,天下太平。
【倒戢干戈】:把武器倒著放起來,比喻沒有戰爭,天下太平。同「倒載干戈」。
【黷武窮兵】:黷:隨便,任意;窮:竭盡。隨意使用武力,不斷發動侵略戰爭。形容極其好戰。
【伐罪弔民】:伐:討伐。吊:慰問。討伐有罪,拯救百姓。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。
【伐罪吊人】:討伐有罪,拯救百姓。常用以作為發動戰爭的口號。「人」當作「民」,因避太宗諱改。同「伐罪弔民」。
【放牛歸馬】: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。比喻戰爭結束,不再用兵。
【非戰之罪】:不是戰爭本身的罪過。一般用來作為戰爭失敗開脫罪責之辭。
【風塵之變】:風塵:比喻戰亂。指戰爭的災亂。
【風塵之警】:指戰爭或騷亂的警報。
【烽火連年】:烽火: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。比喻戰火或戰爭。指戰火連年不斷。
【烽火四起】: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。形容邊防不安寧,四處有敵人進犯。
【鋒鏑之苦】:鋒:刀或劍的尖端;鏑:箭頭。指刀砍箭射的痛苦。形容遭受戰爭的苦難。
【甘為戎首】:甘:情願,甘願;為:做;戎:軍事,征伐;戎首:挑起戰爭的人。甘願當戰爭的主謀。
【干戈滿地】:干戈:古兵器,比喻戰爭。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。
【干戈滿目】:干戈:古兵器,比喻戰爭。形容到處受到戰爭的摧殘。
(7)關於戰爭的成語擴展閱讀:
形容戰斗激烈的成語:
[槍林彈雨]槍桿象樹林,子彈象下雨。形容戰斗激烈。
[肉薄骨並]肉和肉相迫,骨和骨相並。形容戰斗的激烈。
[戰火紛飛]形容戰斗頻仍、激烈。
[金鼓齊鳴]金鍾戰鼓一齊響起。形容戰斗氣氛緊張激烈。
[肝髓流野]形容戰斗激烈殘酷、屍橫遍野。
[槍林刀樹]猶言刀槍林立。形容激烈戰斗的場面。
[血戰到底]血戰: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。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。
[赤壁鏖兵]鏖:激戰。漢獻帝建安十三年,曹操大軍伐吳,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,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。泛指激烈的戰斗。
[硝雲彈雨]硝煙如雲,子彈像雨。形容激烈的戰斗。
[金鼓連天]金鼓:古時作戰,用金鉦和戰鼓指揮士兵,擊鼓表示前進,鳴金錶示後退;連天:響徹雲霄。形容軍威盛大或戰斗激烈。
[狼煙四起]狼煙: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。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,指邊疆不平靜。
[磨刀霍霍]現多形容敵人在行動前頻繁活動。
[刀光劍影]隱約顯現出刀劍的閃光和影子。形容環境充滿了凶險的氣氛。
[殺氣騰騰]殺氣:凶惡的氣勢;騰騰:氣勢旺盛的樣子。形容充滿了要殺人的兇狠氣勢。
⑧ 關於戰爭的成語
草木皆兵,運籌帷幄,圍魏救趙,馬革裹屍,勢如破竹,調虎離山,內枕戈待旦,窮容兵黷武,百戰百勝,戰無不克,屢戰屢敗,速戰速決,血戰到底,孤軍奮戰,南征北戰,四面楚歌,紙上談兵,同仇敵愾,暗度陳倉,有勇無謀,槍林彈雨,全民皆兵,風聲鶴唳,揭竿而起,破釜沉舟,金戈鐵馬,聲東擊西,出奇制勝,刀兵相見,刀槍入庫,馬放南山,千軍萬馬
⑨ 關於戰爭的成語和意思。
1.四面楚歌
比喻陷入四面受敵、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2.圍魏救趙
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,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。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。
3.有勇無謀
只有勇氣,沒有計謀。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,缺乏計劃,不講策略。
4.草木皆兵
木:樹;皆:全;都是。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。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;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。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。
5.全民皆兵
指把能參加戰斗的人民全都武裝起來,隨時准備殲滅入侵之敵。
⑩ 關於"戰爭"的成語有哪些
白骨露野(bái gǔ lù yě)
成語解釋:
露:暴露;野:野外。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。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
成語出處:
三國 魏 曹操《蒿里行》詩:「白骨露於野,千里無雞鳴。」
兵戈擾攘(bīng gē rǎo rǎng)
成語解釋:
兵戈:武器,指戰爭;擾攘:紛亂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盪混亂
成語出處:
南朝 宋 范曄《後漢書 馮衍傳下》:「遭擾攘之時,值兵革之際。」
兵荒馬亂(bīng huāng mǎ luàn)
成語解釋:
兵、馬:指戰爭;荒:荒亂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。形容戰時社會動盪不安;混亂的情景。
成語出處:
明 李唐賓《梧桐葉》第四折:「不然,那兵荒馬亂,定然遭驅被擄。」
兵連禍結(bīng lián huò jié)
成語解釋:
兵:指戰爭;結:相連。指戰爭連年不斷;災禍持續相結。
成語出處:
東漢 班固《漢書 匈奴傳下》:「漢武帝選將練兵,約齎輕糧,深入遠戍,雖有克獲之功,胡輒報之;兵連禍結,三十餘年。」
赤地千里(chì dì qiān lǐ)
成語解釋:
赤:空無所有。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廣。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。
成語出處:
《新五代史 唐庄宗紀上》:「克用兵大掠晉絳,至於河中,赤地千里。」